工美视界(工艺美术事业发展中心),创设于2016年8月。曾作为某国家事业单位的专属信息发布平台使用,现主要作为“工艺美术与创新设计博览会”、“横滨国际艺术家展 日中水墨协会展”中方组委单位、“艺海弥珍——文物保护与艺术收藏臻品展”、“匠心無界——当代工艺美术大师国际交流展”等系列项目的唯一信息发布平台使用。
发布时间:2021-09-12来源:工美视界•艺术交流中心
主题:2021全国工艺美术与创新设计博览会——国潮对话(上)
时间:2021年9月11日上午
地点:民族文化宫展览馆
内容:对话原文,仅供参考研究
下面请李怡然老师谈一谈,新老的碰撞是今天论坛的一个亮点,李怡然小朋友她是论坛嘉宾中年龄最轻的,她是95后,她也在从事影业方面,她新作品叫三国觉醒,她在做国潮文化思考的电影,请李怡然老师给我们谈一谈新老碰撞和融合上你的看法。
李怡然:首先谢邀,谢谢主办方。
文化从业者方面我是晚辈,我代表新一代文化思考向四位老师发起一个碰撞的邀约,希望在这里讨教一些问题。
先自我介绍吧,我这次来给自己打了个标签叫国潮论坛的气氛组,是个玩笑我是做影视的,影视讲究四门功课,是流量、流量、流量和流量,为什么这个笑话?表现方式和讲这个笑话的目的在诠释这个主题,年轻人都是如何对待文化增长的。
95年的年纪已经不能代表所有年轻人了,这个分水岭我观察到比我年纪还小的从业者和感兴趣人的状态,00后比我们想象中都爱国的这样一代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从四位老师能体会,因为民族文化自信正在苏醒,因为没有最原始的图片所以没有放大屏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一部电视剧叫《长安十二时辰》,为什么拿这个来举例子呢?和在座几位老师都有感觉,这部戏里的形象设计是孙馨老师学校承办的,你不去了解不去从业是无法知道细到什么程度。这部戏是基于唐朝的作品,每一个角色的服装纹饰都是不一样的,你无法想象历史给我们遗留多少文化宝藏,里面武器每一把刀都是不同的,希望大家观看一下这个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影视的一个巅峰之作,而且这个作品的成果来源于四位前辈的共同努力,安慰大家一下,感受沉浸式的工艺美术。
今天过来不仅是一个晚辈,和四位老师不一样你们是从业者、缔造者,而我是感受者,我想从普通受众的角度来解读一下我对工艺美术的看法。
我这个人比较喜欢拆字,先拆这个美字,一切不论是潮流、国潮、艺术还是工艺美术的核心,为什么拆这个美字呢?我想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我机智勇敢善良的老母亲讲过一个笑话,一个纺织品既不能铺也不能盖还不能穿,那它是什么意思?有没有人能猜出来一定是一块围巾,什么都做不了,这个形容特别不恰当,因为最后归纳了一下,它没有用途但很美,没有用途特别不准确,美就是一种用途,美这个事情是有高度的,什么叫做美?作为感受者来讲,能令人愉悦的,让人感觉快乐就是一种美。
有此深发什么叫做术,拥有灵活高度的人在一起交流叫术,工艺是对美术的拆解,是美术和匠人精神代表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的结合是几位老师说到文化正在自信,有了力量才能做到文化自信。
这个词有点老生常谈了,不知道在这里说是不是让大家觉得年轻人对这个理解不太深刻,说回我们现在在做的项目叫《三国觉醒》,这是袁征老师提的文化大IP项目,一个东西一个作品它是有灵魂的,而这个灵魂经过沉积就变成了文化,文化布局里希望能够贯通内容、市场以及实用性,也就是新消费品,我觉得工美是一个很早渗透大家生活的东西,首先跟影视的结合,十年前一部作品叫《步步经心》,不知道各位穿汉服的朋友有没有印象,这部作品结束在网络还不是十分发达的状况下,大家都有一个想法我们想要剧中的同款一个白玉兰簪子,很奇怪,当时情况下看剧才是主要的,从心而发受众希望用工艺美术和生活做一些结合了。我希望我们看IP也能跟工美联手一同赋能,当然也需要各位老师的指点。
我给大家带来了一部作品是前文联书记提了一幅字,因为时间关系也没有成为一个展品,为什么拿出来跟大家讲一下呢?文化这个事情不仅仅是一个行业里的事情,现在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对于下一代教育的事情,包括饭圈文化,如果饭圈可以叫做文化为什么艺术不能称之为文化呢?
给大家讲一下提手章,大家都是文化人直接说了,这是汪老老师的章子,汪老师故去多年了,为什么单拉出来讲呢?因为这是工艺美术和生活非常好的结合方式,工艺美术渗透已经在方方面面了,只不过没有去发现,希望未来工艺美术能跟政治契合,我们尽量引导下一代认知真正的文化、真正的自信。其实来这儿之前我一直有一个问题没有想明白,因为我代表相对的新生力量,我想辩证看待国潮这个东西还潮不潮了,我也想向四位老师发问,如果有想法可以指教我。
我为什么后来想通了呢?我究竟国潮潮不潮了,我究竟潮这个字,因为新生力量是流动的,一个小众的文化现在已经大众化了,本身小众这圈子人还愿不愿意信仰这个东西爱护这个东西,忽略另外一个字国,国这个字代表的意义和内涵太多也太伟大了,如果国这个字被一代潮流讲述完的话,那么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文明古国又怎么做得稳呢!这是非常好的时代,眼界不能太窄,以中国为原点的话,可能国潮现在已经不是小众的文化了,如果年轻人能够格局更大一些放眼世界,以世界为原点的话,中国文化还是小众、尖锐且激进的存在,所以国潮一定是潮的。作为开发来讲,甚至几轮几代都是潮的,这是非常美好的方向。
说回到受众,既然代表年轻人,我想再跟大家讨论一个事情,国潮还潮不潮了的看法,年轻人小众的圈子,国潮兴起大家是什么感受,在座各位可以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有汉服爱好者,以前工作是小圈子来解释自己的个性,现在个性被认可大家感动还是失落更多呢,有没有老师和崩溃愿意互动一下。
我来思想一下我的感受吧,他们应该是一个既失落又宽慰的状态,就像一个老师孕育了自己学生那种感觉,他终于发芽了、终于成长了这种状态。
我在来的时候准备了一个词叫OOC,存在于二次元圈子,脱离原人设的再创作,我们的一些工作不恰当讲都是OOC,前人不符合当下状态的一些解释,这些小众圈子爱好者他们行为是什么呢?他们用数字自我OOC实践这条行道的正确性,对这件事情有很大付出,不能说只有从业者为文化付出,实际上所有的参与者、爱好者都是其中的一环,包括今天受到主办方的邀请非常感谢,我觉得也是这样,我们也是在为各位的发展来买单,我觉得买单这个词特别好。
再讲一个小笑话,买单这个词对其对女性非常友好,每次当对象说你挑吧我买单的时候,买单不仅仅意味着给予你什么东西,我发现女性都抬头了是很有感慨吗,这位男同胞你抬头干什么你是买单的那一位,没有落脚点没有新一轮的发展,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们灵魂的交流,有没有人认可我们的文化,国潮发展这一步是发展。前两位是国潮研究文化的泰斗,这两位老师是实践和落实落到市场最坚实的力量,而我是希望能与文化接壤去传承往下继续一轮轮发展下去,只能说后辈,所以我觉得主办方的配置意义深刻,但是不能非常完好解读出来。
我讲一下我们的项目,《三国觉醒》既然针对年轻人,我们要讲的是什么?讲的是这群名士武将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16岁的张飞和貂蝉到名垂青史的状态。再契合一开始的主题,我说我是一个年轻人,是希望现场活泼一点的状态,我的表现形式嘻笑怒骂,我们为了民族发展民族自信,从少年内心接受愿意发扬我们的一些文化,所以我希望跟各位老师合作,把文化落到实处,每一个篇章都值得深扣,这已经成为影视常态,看电影觉得这里有bug,但也会不自觉学习里面的一些状态,比如礼仪手视,《长安十二时辰》我学到一个字蹃,没有这部剧我以为古人只会说诺,文化作品如果和实物更好结合生命力更顽强能更好生长。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儿,谢谢各位老师!
主持人:谢谢李怡然,她确实让我觉得今天安排是成功的,因为我确实找到了这种碰撞,也感受年轻人对于国潮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的年轻人身上未来的方向,特别让我感到高兴。
其实今天台上座位确实有限,舞台有限,没有办法把更多恩有思想和愿意表达设计师和艺术家请上台前,但是他们也到现场,如果有愿意交流现在可以给一个交流的时间,因为我们觉得国潮大现象之下每个人都有思考,这是国家富强、国家强大的一个基础之下才表现出来的,每个人都用一个爱国情怀,这个情怀之下大家对于国潮文化也同样有情怀,也同样愿意表达,看看哪一位愿意跟台上老师互动交流一下的。
观众:非常感谢,今天我觉得这个论坛特别好,我为什么被吸引呢?刚才一过来看到这个大屏幕,国潮文化秀,我看到这些字上面会有一些纹路,不知道对于主办方有特别设计,为什么我会感兴趣呢?我跟李怡然老师有共同属性,我们都是从事跟影视和传播相关,我自己原来的专业是戏剧影视文学我是个编剧,我脑海里会有很多画面和故事,再包括这些年一直在做解迷书和剧本杀游戏互动形式,我们会把很多想法和患念的东西融到细节里,先看到这个又看到嘉宾的这些名字,这是不是主办方的小心思。
当代年轻人不知道是95后还是90后画一个浪潮线,如果在我看来我并不认为咱们整个设计是所谓很潮的设计,我可以从里面看到很多匠心的东西,其实这一点是我特别想跟在座所有老师,包括台下老师们问几个问题,因为昨天开幕式我也全程都感受到了,我有很多的灵感和想法想跟大家交流。
第一大家来到这个展厅能看到汇聚了当代年轻人艺术家的原创设计作品国潮类的,我们也能看到很多是来自祖国各地甚至有国际的艺术家他们参展作品,对于这些展品来说,艺术家有年轻人、中年老师和更老前辈们,我想先问问台上这几位老师,因为大家代表不同年龄段,像薛老师和王栋老师,你们两位眼中,当你们看到文物类、老前辈做的手艺的时候,你们是否会认为跟你们审美是匹配的,还是说你们会觉得一些东西有可能是有些过时的,想问问大家审美的趋向。
薛增朝:我先说一下感受,听了这几位专家的发言,包括这位女士刚才讲的这些话,国潮文化不是复古,它是弘扬、发展、创新、提高,不能说国潮就是唐朝、宋朝,那是国粹,目的不是挖出来,而是现有基础上有所弘扬和发展。
第二现在所有工艺制品,包括刚才我看到不单单是为了复制过去,更应该是反应当今,很重要的义务是流逝,我们要往下传,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是唯一没有断代的传统文化,靠现在所有的匠人、艺人、制作者往下传承,我们的艺术制品不单单是为复制,更重要是为了反映现在往下传承,刚才我听了他们以后是这么一个想法。
第三咱们有服装设计、数字艺术和影视,对于传承中华民族文化都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品,希望你们在这方面多发展几个作品。
观众:谢谢薛老师,王栋老师我想听听您的想法,您刚才说已经60岁的人,您在做很多东西是跟现在所说国潮概念不断在接轨,包括之前去过北欧一路见证您怎么收集手杖的,我很想问问您,您这一次来到博览会看到百花齐放的作品,有年轻人、有老前辈的,您整个感觉是什么,您是否认为这个东西在您的年龄段看起来也过时,所有东西能看到其他不同角度的审美。
王栋:首先在这个展会上我是一个参与者也可以说是旁观者,我的感受是一点都不维和,一方面有多少年中国文化的教育,中国东西感到很亲切,同时这么多年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看到新的东西也很亲切。
我们要传承、要流逝、要创新,不光把原来的东西留下来而且要传承下来,我从亲身经历讲一下,第一我做的手杖,手杖在中国原来有很早的历史,五千多年的历史都有,一系列的传承下来,在文革之后这些年全断了,我现在把它重新拾回来,以现在的方式把它展现出来,揪杖为什么会传承下来?民间传说刘邦在被追杀的时候,他躲到了一个草丛里,追兵看到上面有一只揪停在那儿认为没人就走了,好像说刘邦之后感谢揪救他一命。
实际上还有更实用的讲法,是什么呢?揪叫不噎之鸟,人到70还能吞咽自如是健康的标志,是权威的标志,这种仪式现在依然可以传承,敬老,乾隆在故宫也有赠老人寿杖的传统,这些概念都可以用。
我在这里特意纠正一下说法,一见到手杖都说是拐杖不科学也不尊重,手杖就是手杖,不是有伤残才用,它是个实用物,既能体现人的身份和实用性,历代尤其是西方权杖概念更充分一点,中国为什么权杖概念淡化呢?刚才讲到揪杖,中国更早把权杖寿杖化了,所以权杖的因素淡化了,一直把它作为寿杖用了,证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不同点,这个文化可以再传承下去,现在也讲敬老,中国有2.6亿老人,对于这批老人文化上的影响、食物上的提供,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和好多问题的解决都是一个很好的,又产生传承又产生效益,这是好事情。
第二罗,因为有特有的织法,在技术上就有领先性,在历史上被赋予了很多贵族的符号,在现代依然可以进行传承,刚才李怡然说国潮是不是永远潮下去,我认为会永远潮下去,罗因为技术独特性、穿着舒适性意味着永远有市场,还有文化属性再加上,它更会流传下去。中国比美国、比西方更多是文化符号、文化内涵更丰富罗曾经参加过延禧攻略的提供,马上会有提供同款的需求,所以国潮会永远潮下去的。
观众:还有问题想问袁老师和孙老师,一位一直服装领域深耕,袁老师你的乐艺是平台,你们服务和孵化艺术家和作品属于各种不同风格,来自国际不同的地方,您二位如何看待,一件文创作品不管是服装还是平台玩具,还是潮玩,它是一个文创产品,如何让一个文创产品摆在这里不需要大量的讲解,但是能让人们了解文化属性愿意买单,这件事情我想跟您二位探讨一下。
袁征:我举两个例子,我们自己会投资出版和潮玩这类的东西,我观察过很多人打开书面部表情,出版编辑、设计、印刷所有的环节,最关键是最原始的创作者,你有没有对它用心去创作,从画面上、从编辑上,从编辑的字号上,印刷效果上。
因为我这几年做作品我突然发现,如果一个作品你真的非常非常用心,这个书打开第一下观众从面部表情能感受到,但是他没有看到书很多内容。我特别相信一个作品有一种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特别像女性的直觉,你对一个东西有直觉,刚才李怡然说到流量,流量背后是传播,传播背后是什么?我跟你们说一个事情还要花十分钟解释好与坏,你再怎么解释给其他人,一个好作品不管是影视作品、潮玩作品,不管付出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所有的工序细节到最后一刻,观众能感受到这个作品太牛了,最后归到这么一种感性的话,在传播的时候跟自己的闺蜜、老朋友说这个作品。
你推荐一部影视作品,这作品特别牛画面特别好,这样传播才能不断迭代,不同画圈,如果要分析这东西有十个点,像影评一样,更多传播民众的传播是靠感情,比如《战狼》,《战狼》最后的传播有爱国的情节是情绪的传播,流量到最后是情绪春播,你自己作为作者看完挺打动的,如果你自己打动不了,像影视作品这东西窜出来,拿着白板花一两个月的时间,最近这个桥段比较流行那个桥段比较流行,因为我跟很多影视公司接触比较紧,一个作品好与坏你的投入上天有一个公平的角度,投入够了,用户一定能感受到。
刚才你说的问题怎么评判一个作品,你足够的用心,创作阶段足够用心,在商业阶段也足够用心,你尊重你的用户,这个作品面向的是20—30岁女性,那你知道这些女性喜欢什么你要充分尊重他们,文化他们需求情况下还要做一点点的领先,因为文化是这样,如果你不领先的话从感情上看一个作品一直在认知里没有不一样的感觉了。
我从来相信,一部文化作品数据很关键,比如腾讯、滴滴都是互联网公司、大数据公司,数据很关键,每一部作品用户画像,国家画像,城市分布我脑子里非常清晰,我不是完全符合他们,不管是科幻作品、水磨作品、习惯作品,一部作品不管哪个历史时期好是有原因的,对于人性的一种理解,对于未来人类社会会面对什么样困局的理解,在很多层面要有高度,你有高度证明它是超越物质层面的,大家买潮玩这东西跟司机一样不抵车、不抵喝那就是满足精神,精神东西跟大家一样,还怎么满足精神,我跟孙馨老师说,衣服和鞋已经不是原来物理上的需求,现在是一种心里上的需求,现在买鞋消费需求限量版挂墙上,镶好了金框一辈子不穿,但就是心里的一种满足,包括汉服以后也是十套摆家里一套穿着,我自己收藏艺术画册,全世界艺术领域画册我们基本上收藏算挺多的,很多影视公司来我们这儿做创作讨论会,收藏者自己看一本还要再买一本,这不就是消费嘛。
回归到作品来讲,要足够的用心,如果这个作品作为人类社会或者人性或者某一件事情很长远的一种理解,能附这种东西是有高度的,这代表生命周期超越现在的流量,会超越很多东西,会一直存在世界上。
我们现在为什么只能看到水浒和红楼梦,那个时期一定有很多流量作品还有更多的作品,为什么现在只能留这么多?还是价值属性,我第一尊重流行,第二我更最终价值。不管美国、日本、马来西亚、中国跟我探讨,第一我尊重创作,跟大家一起聊创作,第二尊重商业,现在有很多的授权商从小马克杯,大到电影,每一个创作者我都尊重,用你的方式把文化放大,第三我尊重用户,我每年办十几场签收会,其实根本不赚钱,但为什么要做呢?创作者得接触用户,我不能只看到微博、小红书用户画像要看到真人,我知道你的穿戴、消费习惯,所有这些变成对于用户综合的理解,它有好几个维度。所以我们分析一件作品,从我来讲会看很多维度的角度。
观众:谢谢袁老师。
孙馨:您的问题是符合把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让消费者买单,是这个意思吗?
观众:咱们本身中华五千年文化非常博大精深,很多东西在逛展过程中,大家看到任何如果如果旁边没有展件和文字介绍,大家看不懂这个东西,消费者和作品有距离,咱们这几天一直聊不管工艺美术还是文创,文化的东西要融入生活让大家感知到它要实用,这不是一个硬性标准,但似乎是有默契的共识,我感兴趣尤其是服装通过设计师的艺术表达让服装产品或者文创产品又有文化属性又让消费者可以不说太多get到,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孙馨:您说的非常对,我们作为设计师来讲,在座很多老师都是设计师,我们和演员、艺术表演形式不同比如画家,我们和这些公众之间的交流中间有一个空间,比如演员可以表演出来根据面部表情,替我们说话是产品。
现在又说回国潮这个话题,20年以前、30年以前有没有国潮这个东西,其实是有的,我们可以往回溯很长的时间有非常多的设计师做了很多的作品,并且挖掘了非常多中国传统手工艺,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一些精髓,并且把他们做成了产品,就像服装做成了服装。
现在的国潮跟那会儿有什么布置上的区别呢?其实它可以用一个轻字,它跟轻盈,不像前几十年的设计师做东西特别特别注重传统手工艺,我们把这个刺绣完全还原在服装上,它跟现代人生活连接到底有多大呢?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有多少呢?
在设计师来讲,一方面要复原传统文化当中的精髓,另一方面别忘了我们现在是现代人的生活,我们现在是快速媒体时代,接受互联网、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非常非常快,传统手工艺或者审美其实已经不适合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现在的国潮有一种什么表达,是短凭快,用最短、最直白让大家接受的方式传达这个信息,刚才薛老师说的,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不是复辟我们现在做的是创新,这些传统的思想、传统的技法一定要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结合,这样子产生出来的产品才是真正适合现在的市场、现在大家生活方式的一个东西,我认为是这样的,不知道有没有说明白。
观众:因为今天时间有限,我先快速说一下我本来想说的话,刚才想问大家的这些问题是我一直以来都在思考的,也特别想听听大家的想法,尤其是不同年龄段的人。我自己本身有一个思考或者叫感慨,这两天打车来这儿路上,我忽然看到手机屏幕会弹出一个信息孙燕姿三个字,这个名字我相信一代人甚至几代人记忆里,有音乐上面的共鸣,包括孙燕姿、张惠妹、陈奕迅、周杰伦这些人,代表一代人或者几代人的回忆,我为什么想拿这个事说?我有十多年没有听过他的歌,我再一想现在孙燕姿多大了呢?我发现她已经40多岁了,在我心里还是20岁的她,我这种感觉是什么?我们做文创也好、做创作者也好,所有的东西都是凝结了这一代人或者生存这个时代上,我们跟环境、跟人联系情感共鸣凝结出来的回忆。
像这次的展说有东西厅的文物展区,主展区是手工艺和年轻人的工艺,并不是要跟世界顶级艺术展PK,我认为历史长河里,以前有没有国潮呢?难道每个时代文化印记都是潮流呢?国潮是什么呢?不是一代代人自己记忆、文化符号吗?前浪走了还有后浪,是永远奔腾不惜的状态,我特别同意李老师说的国潮能不能一直潮下去,它一直都会在,如果有一天当我们都老去了,我们回忆现在文创这代人如何权势,如果有机会回忆证明我们还是在健康地球上存在着,如果地球母亲出了问题,如果人类自己自顾不暇生命受到威胁了,我们如何创作,这也是为什么这一次在展区那边要做互动展,为什么这个展用特别奇怪的方式展现。
我们需要有更好环保可持续的意识去做接下来我们的文创,这件事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不管是选材还是包装、运输,从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开始,其实你是应该考虑到除了文化审美以外,我到底用什么样的方式设计对环境友好、对人健康友好,希望有可持续精神的传承。
所以我非常感谢这次的博览会,也把环保这一项提出来了,我希望在接下来活动或者艺术家创作看到更多可以让我感觉到跟地球呼应友爱的作品出现,这真的是我的希望,在台下邀请了我做可持续生活方式环保这种理念多年耕耘艺术家和设计师,因为时间有限不在这儿跟大家继续沟通了,也会参加接下来的论坛,如果有很多朋友对这一块感兴趣,如何让艺术创作、工艺、文化理念和环保结合做更加升级的作品,非常非常希望和期待未来跟大家一起共创,如果有机会可以到展区,我们是可持续艺术家创作团队,我们不是你们,但我们也是很特别的,像我们每一个人都很特别,所以才有百花齐放的博览会,不在乎有任何瑕疵,因为这就是成长,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或者光鲜亮丽,只要这条路上出发就可以了,再次感谢大家!
主持人:今天特别感谢,感谢台上的嘉宾也感谢台下的嘉宾,今天让我感受到了热情点的状态,因为我跟了这个博览会九个月,九个月走下来我那天跟主任讲,很难说我在台上可能会泪撒现场,艰辛其中酸甜苦辣每一个点滴都是走过来的,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结果的过程是我们一点一滴做到现在,我们非常自豪,把话题引到现在,引来这么多互动和思考,是我们在做这个会真正的目的,我们今天达到了,非常高兴也非常感谢,谢谢!今天上午论坛到这里!
主任:我最后替组委会做一个讲话,大家可以看到在在座五位有非常好的意思,这两位代表一个年龄段、这两位代表一个年龄段、那一位代表年龄段。
我要说什么意思呢?工艺美术在我们的眼中是跟大树的根,让一棵大树不要变成枯木而变成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唯一办法是注入新的活力跟新的生命。国潮在今天这个时代是非常非常适宜也是非常合宜的化肥和养料。薛局长和王老师是经历过前苏联文化,五六十年代的前苏联文化、红色文化那个时代的潮流,再到后来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日韩文化的潮流,今天我们可以回归到国潮文化并且把这个放在全国工艺美术和创新博览会中谈,这个养料已经撒在今天这块土地上,让它开始茁壮成长。
要借用习主席那句话,不忘初心,工艺美术其实服务的是不同的年龄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成长环境,所处年龄段有这个年龄段相应认知和感知,但是不要被别的改变,而是要通过别的让自己提升,不是新的潮流来了,我们就要把传统文化进行推翻,而是要吸取里边的营养和养分,把养分用在自己创作里,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创,因为经典永远是经典,你已经很久没有见到孙燕姿了,再回去看她发现那时候很经典,为什么?因为你的年龄多了,你经历了生活和认知得到了提升,你再回去看的时候你会发现她真的很经典,为什么三国、水浒现在很多东西依然成为创作创新上一个很好的元素和源头,因为经典一定是永流传的。
我们建议所有的艺术家坚持在自己本有的根基基础上不要动摇,而是通过与其他领域的交融给自己进行提升,但是不要改变自己的根,不要忘了初心,也很高兴我们五位老师和大家能一起参加这个论坛,让国潮文化通过博览会扎下一个根,小树扎下去了,变成苍天大树郁郁葱葱需要时间,不要拔苗助长,而是用大家共同力量一起灌溉和培育这棵大树,让国潮在工艺美术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一个真正的力量,也成为大家在创作过程中能寻找到的一个点、一个方向。
中国文化一定是最好的,我们没有断代,四大文明古国就剩我们一个,把自己文化拿起来,把国外好的思想可以借用、引用,鲁迅先生说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国潮是理解博览会作为主推的点,希望以后加强跨界融合和合作,把秀在其他平台上继续做下去,非常感谢大家!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