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美视界(工艺美术事业发展中心),创设于2016年8月。曾作为某国家事业单位的专属信息发布平台使用,现主要作为“工艺美术与创新设计博览会”、“横滨国际艺术家展 日中水墨协会展”中方组委单位、“艺海弥珍——文物保护与艺术收藏臻品展”、“匠心無界——当代工艺美术大师国际交流展”等系列项目的唯一信息发布平台使用。
发布时间:2021-09-13来源:工美视界•艺术交流中心
主题:2021全国工艺美术与创新设计博览会——国际艺术对话(上)
时间:2021年9月12日下午
地点:民族文化宫展览馆
内容:对话原文,仅供参考研究
主持人:大家下午好!今天下午国际交流论坛现在开始了!今天下午迎来了很多年轻的朋友,还有一些老的艺术家。国际交流是艺术发展非常重要的一块部分,文化无国界,现在由刘念语同学把年轻艺术家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刘念语:今天非常开心,在我们博览会第三天跟大家见面。今天整个对话主题论坛是中国和日本艺术家之间做国际上艺术交流论坛,也为了双方更好携手共创和合作做一个初步的铺垫,今天是双方第一次见面,希望在原创年轻设计师论坛里自由表达自己创作理念,尽可能把灵感分享。
我代表艺术交流部年轻设计师团队出席在这场博览会主题中,跟中心我们再做一个配合,我先大概介绍一下目前在场原创设计师。首先先介绍一下第一位王梓路老师,因为王资露老师这一次参加了设计+大赛的评奖,他是一个非常多才多艺一个年轻艺术家,他是独立的创作人,同时他自己在做跟潮牌有关一些品牌性的事情,他有自己原创服装品牌叫情绪实验室,一会儿等咱们做具体介绍的时候让他介绍参评作品的亮点和核心。
第二位是白志飞老师,飞飞老师我们俩非常有渊源,一想到他们我会热泪盈眶这种,他们是2007、2008年最早一批原创设计师,上海一个朋友问过我一个问题,你回想一下现在有多少你们最早孵化这一批设计师还在做原创,十年以后还在做这件事情,你有机会可以做调查,这件事我一直在做,去年疫情也会有很多原创艺术家有改行或者在其中以前跟市场对接非常辛苦,通过一年不能出去做活动反而把心沉下来继续做原创大有人在,飞飞老师他们是属于2007、2008年那一代最早原创设计师,他们还是年轻大学毕业生,现在都已经为人父母,时间十几年一下过去了,他今天带来一些原创作品,这些作品会认为哪都有,为什么邀请他来,他们是最早做这个,后来被很多人复制和仿造,他们是源头和正版,一会儿你做自己产品的呈现。
这是傅盛老师,这一块让富老师自己做介绍,在我们产业链和行业里有艺术家,就一定会有薄弱,富老师代表同虫观察,给原创设计师机会的人,希望富老师自己做介绍。
傅盛:大家好!我是中华文化促进会管理委员会的,主要对现代工艺美术、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等等领域发现行业机会,同时我也是个投资人,大概是这个情况,谢谢!
刘念语:第四位叫吴叔,因为他的品牌叫吴叔手作,大家在网上搜的话可以搜到很多跟吴叔手作相关的,我估计在场很多是知道他们的产品。吴叔也是一个比较奇特履历的人,直到做吴叔手作原创品牌,中间有很多承上启下的过程,经过近两年的时间研发滴胶工艺,让吴叔自己聊一下。
吴叔:大家好!我的品牌叫吴叔手作。
我主要是做滴胶,我们做滴胶云朵、雪花、月亮,我们和插画师合作,把滴胶材质和工艺跟现代工艺美术,我们会把云朵成型的过程作为科普做出来,包括雪花,跟国内最大雪花作者,基本上国外所有雪花作品都是他们翻译的,我们把雪花的成因,需要凝结、温度和湿度课程的东西做成雪花,本身也很精美,这个团队相当于目前人群里他们既喜欢创作东西,也喜欢需要自研。
这两年语音卖的比较好,这两年有疫情心里有阴影,通过云朵给大家得到一些帮助,能够激励自己,去年统计激励了十万人。今后希望在滴胶材料领域做出艺术性和科普性的产品,谢谢!
刘念语:云叔天空和云朵系列在淘宝造物神榜被评为最佳颜值,刚结束2021年淘宝造物节,阿里邀请吴叔到现场做了陈列和展示,他的作品非常棒,上次在他的工作室见面,他新搬了工作室,看了现在工艺环节包括未来在已有工艺材质研发基础之上再结合更多、更好实用性的设计和创业性的设计,把它做成除了艺术品感觉之外有更多实用性,这是未来会研发和探讨的话题。
不一一介绍,全部是跟团队或者在文化艺术领域至少十多年的实践和造诣一些朋友,他们不一定是专业设计师,他们都是对这个行业非常热爱的爱好者,他们生活之中点点滴滴能看到他们的匠心精神,不一定说我是工艺师、设计师这样自居。大哲老师我介绍,6月6日咱们没有做到,大哲老师是我们房东,大哲老师是央视纪录片导演,我们其实在最早租房这件事情讨论,我们在聊很想把生活之中或者是跟创作,有很多东西可以用纪录片的形式或者视频类的形式做记录和呈现。假如以后有视频传播的方法可以策略和讨论,今天我特意把大哲老师叫来,上次他出差做别的事情。
后面这几位是自己原创设计师匠心,不一定是专职的设计师,一会儿讨论的时候大家可以自由发言。
贾晓冬:欢迎大家!今天是博览会最后一场活动,9月10日开幕式主论坛提出助力新工艺美术发展这个思路,到今天建立一个高度到现在开始进入深度的探讨,我们和交流部进行了计划,今天下午这场论坛定义成传统与时尚结合的一个国际对话论坛。
我们先选日本,日本的渊源跟我们深,中国影响了日本,某种程度上日本有些东西对我们形成反向的影响,所以这一次没有请日本人,为什么?因为疫情期间特殊情况不能请,但是我特别邀请了四位特邀嘉宾,我先介绍一下李哲,这是外交部驻日本外交官,现在也退休了,他在日本多年当外交官的时候在名古屋、大阪、东京都待过,是领事和大使馆主任,他学习金擅工艺,自己创造了珐琅扇的工艺,李老师也是参展方之一他也带来了珐琅扇工艺,他其实有一个源头,一会儿李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右手边王永恒先生是文化发展社的会长,也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很早就去日本了,这几年协调民间外交的工作,跟日本很多高层一些外交领域都有非常深交往,也促进匠心同源的发展,匠心同源是我们跟日本一直在做的国际交流活动。
李羊民是北京艺术家,一直从事篆刻匠心工艺,篆刻就是在印章上刻字按章,李老师年纪在这儿心很年轻,很有创新思维和想法,把传统东西和设计进行结合推出创新的篆刻艺术。
贺寅秋老师是日本京都礼服杂志社中方负责人和代表,这次贺老师和王社长组织了九位京都陶瓷艺术家参加展位。这次请贺老师来,贺老师和王社长对京都陶瓷做一个讲解,今天第一个话题叫有源。无论我们怎么样创新,无论在国际上创新还是中国创新我们一定要有源点,不是空想随意就来的,我们现在打造主题叫工艺美术与创新设计,首先它要视工艺美术为根基,我们干的是工艺美术的事,创新设计是什么?是一剂良药一道化肥,可以助力工艺美术走入新的创新发展,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过去那个脚步,永远在拷贝师傅、拷贝先人的这些东西,那只叫生产复制,那不能叫创作、研发了,要有一个源头,这个源头是我们的根是一根骨头,设计是血肉、思想,让这个艺术品有了灵魂,有了IP和故事让市场接受它、了解它,跟它产生一个共鸣。
我们先从国际交流的角度来讲,让李哲老师讲一讲珐琅扇,从修补变成艺术,它的有源的故事是什么,我们先请李老师来给大家讲一讲。
李哲:下午好!
我现在已经退休了,从事职业外交35年,六年前退休,退休之前我在名古屋中领馆进行文化交流,接触日本两个工艺,一是七宝烧和景泰蓝一样就是珐琅,没有叫珐琅,叫了七宝烧,1000年前唐代日本派遣唐使,公元7世纪顺着丝绸之路把西方西域大石窑,传到中国已经落地100年,日本人派到中国遣唐使把这个学到日本去了,当时他没有叫大石窑,后来叫七宝烧,七宝烧是佛教七个宝贝,金、银、琉璃、玛瑙、珍珠、翡翠、砗磲,是指天然的宝石,文字本身出现也在中国,在东晋时期炼丹术葛红有了一本《西经杂记》,葛红汉高祖进入咸阳宫的时候,都是用镶嵌的,他表示这个地方全是用七宝装饰的,七宝就是指天然的宝石,翡翠、砗磲、绿松石、蓝宝石,汉高祖看了琴之后做了记载,日本人把珐琅惯之有七宝,说明对中国文化的尊崇和对佛教的敬仰,这是古代的七宝。
现在的七宝都是近代七宝,近代七宝的源头也在中国,在名古屋中领馆负责文化,有一个叫伟常及(音)他到了一家古董店有一个景泰蓝盘,就买回去了,他们家有古书,从家里书上看到日本历史里出现这个七宝,这样伟常及就破解了,铜胎、铜丝,他用9个月做了一个小碗,这都100年还是家家做这个,等于日本七宝烧集中产地。京都也有,东京也有了,我跟总领看到七宝烧展览感兴趣了,做了三件事。
一是研究它的历史,特别是和中国历史的渊源,另外收集日本七宝烧珍品,今天搞完展览要搞法郎艺术馆利用古建筑,通过副主任在北京的先宫,皇帝用的房间搞了一次展览,那次将近2万人去看。
我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回流展目的就是这样,这东西本来我们传到日本,发展到现在跟我们不一样,他们在这中间有了创新,但是原就在中国。
另外,我现在搞的金扇在瓷器上,烧瓷技术也是中国传过去的,那个地方有个叫濑户,我学日语他们都叫濑户物,他们每年搞一次祭陶祖,正好赶上他诞辰100周年找领馆讲话,我负责文化肯定我去了,我说这个人是谁我要讲话之前我了解一下,从网上一查是遣宋史,宋代我们派到日本学习日本文化,我们不断把文化传播到周边国家去,他在杭州住了三年,把他们在江南那一代烧瓷技术学了个遍,日本烧造水平是烧陶,我们已经进入烧瓷了,回去之后在濑户烧陶,这样大家公认是祖先。
在主会场活动完到分会场,分会场是我们老师的家,是御用窑,当时烧的是青花瓷,它的餐具全用中国青花瓷,他们家除了烧窑之外还有修补,这东西很喜欢用坏到这儿进行重新修复再送回去,他们家保持修复陶瓷器的传统,现在传到我老师这一代,他除了给人家修之外,他们窑烧的东西拿回来给修,另外还办教室,三个教室300多学生。
我参加他家艺术馆的时候,我们一看楼上有用金子修过的东西,他说这个碗原来破损了,他们经过金扇修理变成艺术品了,从那儿以后老师说你感兴趣领馆旁边有教室,我一去就学了三年。金扇像金子一样,里面用天然大气,在表面薄薄抹了一层金粉画上了图案,里边也是大漆,本来坏了经过一修缮和艺术加工变成瓷器最闪光的地方,最亮一个地方,变废为宝。金扇不掩盖缺陷表现出来,修救如救,污痕修复不一样,污痕修复有点蒙人,明明是坏的东西但是修的无痕。
这个在中国陶瓷修复有历史,在北京博物馆看到新石器时代的晚期,那是我看到实物最早修复过的东西,新石器时代晚期烧的是陶盆,裂了之后两边打上眼,用树皮紧拴上继续使用,一千年之前出现了聚瓷,一直没有中断,传到日本影响特别大,到现在这种工艺还在用。特别是乾隆时期,把修生活用品以及升级成修古玩或把关,那些皇家贵族、顽固子弟,治沙壶的罐装上黄豆和水,最初用铁钉,后来发展用银钉、金钉修,现在也好多用金钉。
宋朝出现植物油或者动物油混石灰粉,还有沥青、贴片、金属片,用铜片、银片补瓷器坏的地方,400年前日本人发明金扇,他们一直用这一种方法,因为中国的聚瓷挺复杂学起来比较慢,我这个老师的作品是日本高石灰,是唐代传过去的,我们在汉代就有,日本石灰的东西很贵。金扇修复有一种方法,把别的东西粘在一块。我老师讲日本有一种传统,女儿出嫁妈妈要送嫁接过修复的东西送给女儿,意思告诉本来是两家的东西,现在合到一起就一块好好过日子,别老毛毛病,前两天我在电视台讲特意让我说这个。
受嫁接的启发,我学过珐琅,能不能用珐琅片嫁接这个,这是我做的第一个作品,这是辽代的碗,做完效果挺好,回过搞了一次日本金扇艺术展,我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17年的年末一直到去年8月份,国家知识产权局把发明专利给我授权了,等于增加了对陶瓷器修补的方法,为了把这种方法扩大出去在三里屯使馆区搞一个教室传授技艺,先教金扇,然后教金扇有关的。学生有德国、印度尼西亚、日本、巴基斯坦也有外国学员,中级、初级、高级班都在教。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贾晓冬:非常感谢李老师,李老师充分运用自己在国外工作过程中提取很多养分,再把这些养分结合自身艺术特点创立新的工艺。
其实艺术可以不断深化,艺术与应用上只要用心发掘它,有很多东西可以做到极大的极致,为什么把这次日本拉过来呢?因为我们不去把政治跟艺术结合,但是有很多好的东西还是要学,虽然我们是他们的老师,但是他们在某些领域现在略有青出于蓝的特点,我们要做的是什么?还是要虚心向学生身上看到好的点反哺在自己身上,包括后期加强这一块的交流,看看他们上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去借鉴,值得我们应用的技术和思维。
看过名古屋的,咱们再从日本中部地区转向京东看看清水烧,请王社长和贺老师讲讲京都的陶瓷。
王永恒:大家好!特别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交流,我特别荣幸。
我和贺老师一起,主要是把在京都九位艺术家代表作搬到现场作为展示和交流。
说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日本文化艺术源于中国,像李老师说遣唐使、遣宋使,日本的陶瓷是在明代末期距今360年之前最早到有田叫有田烧,310年以前传到九谷烧,300多年前以前位于日本中部的京都府最早有一个叫清水寺的寺庙,那块产生了第一个窑口叫清水烧,清水烧是传统文化聚集的地区,上百年数以万计在京都也是最多的,随着清水烧诞生,在京都不同风格窑口很复杂,总的形成了京烧,京烧以清水烧为代表的。
这次带来九位艺术家的作品代表作是京烧,有机会今天下午和明天上午还有没到我们那个区域看再给你们详细讲解,五类产品有陶瓷艺术、金属艺术、木艺,就是木制品,还有漆艺,还有包装设计,所以带来五种产品。从五种产品里能看到日本产品两个特点,一是有传承,一是有匠人精神,我把我对这几年从事中日文化艺术交流,这个过程中得到一些启示和一些探索和一些思考,我想今天在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咱们这次论坛有好多与字,其中是传统与时尚,我要说的是传统与潮流、传承与创新,传统与时尚是说任何艺术都是要有根基的,就是这个源字,任何艺术没有根基是生存不了的。单独的继承、单独的复制重复不是艺术,艺术是继往开来,又要有传承又要有创新,传承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说的,严格上说是承传,承接继承再往下传,严格说是承传。
艺术传承是要有根基的,当某一个艺术家在迷盲的时候,在前面看不清楚路的时候,他背后要有路,什么意思呢?他背后要有根基,只要他有根基在传承在,他前面就会发现新的路,我们下面要说的是日本传承。
日本传承百年以上的店非常多,数以万计,今天我跟大家介绍和分享是搞金属制品的,是130年前一个老字号在京都市中心,是四代传承人,现在第四代是60出头,他的店铺叫柱影堂,把的作品非常精,由于疫情和运输和报关,作品过两天到,不知道大家能不能赶上,先把照片带来了,作品涉及金银铜铁锡等等,都是手工的,他的作品不仅日本有意思,而且中国一些收藏家也都在那儿定制,我们现在得到他一个作品起码需要排队排到两年以后。
我们现在传承艺术是要发展的,而且有的产品还要销售、要盈利,日本艺术家是怎么走市场的呢?第一艺术家自己不销售,由当地艺术相同行业协会帮助他宣传销售。第二他的这些作品都是爷爷传给父亲、父亲传给儿子,都是家族传承,传承下来几代人就做一件事情,而且就做一类的器型变化很小,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细微的创新,有传承有创新,是这么一个过程。
另外值得一提是日本工匠精神,日本工匠精神非常做得住,从年轻时候学徒一直最后多出徒、从师、参展到成名都是非常低调的,我们宣传没有任何艺术家的照片、头像,只有名字和简单历史,所以匠人传承和匠人精神、工匠精神值得我们借鉴。
在三年前日本讲传承多少代,我们也有传承,三年前把景德镇15位艺术家请到了东京,跟日本李老师家庭性定位第六代传承人在两个地区同时搞的展览,我们展的是景德镇的陶瓷,日本展的是七宝烧,我们搞论坛的时候各自讲各自的历史,日本人非常坦诚说我们艺术是从你们中国学的,但是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艺术借鉴了很多西方的元素、西方的色彩,又加入了日本自己的文化,变成了现在日本的艺术品。从日本艺术品里能看到中国的源,能看到根在哪儿,跟我们东西又有不同这是我们的创新。
据我了解,近几年日本陶瓷在欧美市场销售量超过了中国,这一点值得有担当、有责任艺术家或者从事艺术工作同道们值得思索、值得共同探讨。
我想跟大家分享市场艺术品,这是摆件、挂件、收藏品,把艺术品跟生活实用有一些差距,我们收藏挂在哪儿还是放在那儿这是艺术品应该的位置,日本艺术品你们可以从一个很小的都从展柜上看很贴近生活,我们要生存找自己的出路,日本艺术品的出路离不开茶道、香道、花道和宗教,还有是他们自己培养的客户,也就是追随这些艺术家的客户,艺术家跟客户通过什么沟通呢?平时打电话、发微信、见面不可能,在京都北海道通过作品沟通,艺术家要了解现在时尚是什么、中老年人不同层次想的是什么、需求是什么,需求用在哪里制作人要有思考,产品怎么样通过销售和反馈知道市场需求什么,所以日本人制作的匠人跟客人是通过作品沟通,只有这样作品才有生命才能存在到现在,这是我的感受。
我们的艺术家忙于设计、交际、办展,跟买产品的人交流了多少呢?我还不太清楚是不是有一点欠缺,这值得咱们琢磨琢磨。
我自己这几年从事文化艺术交流,文化是我们自己的,艺术是世界上的是人类的,外国的艺术是营养,是艺术家可以吸收借鉴的,但是外国艺术包括欧美的油画、西方的艺术、雕塑,这些东西是人家的基因不是我们的基因,我一直对中西合并有自己的看法,中国的文化艺术是我们的根,这个源不能变,你的基因不能变,营养是可以吸收的,我想说的基本上是这些,说的对不对希望我们一起探讨,谢谢大家!
贺寅秋:我是搞书法的,一直做书法,讲到源书法也是一样,做外事工作,我八几年过去的,那时候学书法的人很少,日本一直没有经历文化大革命书法一直这么传承,反过来某种程度上来说,日本书法家对古典书法学习是高于我们这一代人,至少我们是我这一代人。
双方文化交流和传承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继承有互相借鉴和互相学习的必要,也提供这样一个机会是非常好的。我后来一直在做文化方面的交流,比如说前一段时间一直做中国盆景方面的交流,因为盆景是活的东西,一旦断掉就没有了,这个东西以前是中国传过去的,日本把盆景继承下来以后现在全世界不叫盆景,中国这么多好的东西都丢掉了特别特别的可惜,所以今天特别高兴,中馆院组织这样一个展览,特别让年轻艺术家做这样一个交流。
日本在继承传统和容纳西方一些艺术元素这些方面,我觉得他们有好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的,这次我们是把京都年轻的艺术家,他们为什么能够百年老号一代代传下来,他们也经历了很多不同年代创新上一些瓶颈,他们怎么突破一代代传下来,这些东西非常希望跟年轻艺术家有一个交流,我们也希望非常中国好多优秀文化能代代传下去,我希望大家有机会到日本去,我们也做一些交流,也愿意在这个事情上做出一点点贡献吧,出一点点力,这个展览会只是一个开始,希望以后我们艺术家也到日本学,日本艺术家也到这里来,跟我们有一个学习的机会。这次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个展览,也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互相学习,谢谢大家!
贾晓冬:感谢贺老师,咱们三位老师,三位老师在日本待的时间是30多年以上,他们对那边文化情况是很熟悉的。中馆院作为国家智库为国家文化发展有责任在身上,院长是大收藏家,他以前在国家发改委当领导特别注重文化的发展,当时在探讨一个问题韩国人把端午改成端午季,还有很多东西被外国人给拿走了,我们除了表达抗议我们还能做什么,如果不能发挥自己作用单一抗议有什么意义呢。
工艺美术与创新博览会是第一届,第一届博览会做出了亮点,这个话题一定要在这个博览会公开出来,我们跟聂主任考虑把年轻艺术家过来,我们请了长期住在日本的文化大使和外交官过来,要把信息告诉大家,我们很多艺术家朋友去过日本,如果比起三位老师对日本情况的了解还是有很大的欠缺,这里发出一个呼声,不仅是6月6日搞部门之间的交流,下一步会继续加强与对外的交流,咱们要汲取不光是在创作方面的思维,我们要加强与外方更深入的交流,疫情一定会过去,我们可以把它他请过来也可以走过去,不是在做单一表面上搞一个展览一场座谈就完了,我们希望是辛苦三位领导带着我们走进艺术家的工作室,跟他进行长时间深入交流,甚至可以合作共同做一些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不光是言语交流,通过肢体交流、记忆交流来进行互动,也通过这个方式让我们更贴切、更真实、更接地气把国际交流变成一个真正的交流。
搞两国之间坐下来讲个对话,搞一些表面的东西是很容易做的,而且很快能实现,我们要考虑年轻艺术家更多接触实的东西,少弄一些虚的东西,多做技术方面的交流,少做一些表面化的东西,虽然中心成立时间不到一年,但是整个年轻团队确实有这么一个愿景,也会为此不懈努力,包括现在有这么多专家、这么多前辈在这里,希望通过老中青的结合打响这个计划,点亮这个火种把它燃烧起来,反过头对我们艺术家也提供反思,也带动我们的思考,我们该怎么去、如何去做。
第一个环节针对日本,目标方合作伙伴日本方面的交流,现在回到国内,回到有源中国,还是一样,首先请李老师,篆刻的历史非常悠久,他把篆刻进行了设计和创新,他是怎么创新、怎么有源的变化,请李老师聊一聊。
(未完,待续)